
| 明清家具研習社 |
明清家具的美,能超越國界和文化的壁壘,深深影響著西方近現代家具的設計。
18世紀時,英國家具大師托馬斯齊彭代爾在他的著作《家具指南》中描述到:在世界的范圍內,可以
以式相稱的家具類型僅有三類,即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明式家具作為“中國風”
中家具的巔峰之作,在幾乎沒有東方文化根基的西方,亦能受到此等級別的認可,一則源于其自身的
優秀實力,二則也與當時西方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有關。中國傳統家具傳入西方的歷史或早至15世紀,
17世紀以來,隨著清王朝在閉關鎖國前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家具制作與審美也逐漸交融。

清乾隆 紫檀木嵌黃楊木香幾(局部西番蓮紋) 故宮博物院藏
一方面,歐洲人能夠欣賞清代家具的藝術;同時,中國人也吸收了洛可可家具等的裝飾技法與元素。尤其是
在18世紀時,法國宮廷對中國風元素的鐘愛進一步推動其在歐洲流行,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在漆藝家
具上裝飾中國人物、山水、花鳥、陶瓷等成為了法國人追求的時尚。

歐洲的家具大師也紛紛吸收中國家具的元素,前文提到的家具大師齊彭代爾正是以制作精美的紅木家
具而著稱,他的作品往往融合清代家具和洛可可、哥特等家具,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韻味。18世紀以
后,家具也隨著世界貿易和帝國殖民的軌跡流入美洲大陸,在西方收藏者眼中,硬木家具甚至可以單
獨成為收藏中的一個門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明清家具對西方近現代家具設計有著怎樣的影響。

出身木匠世家的托馬斯·齊彭代爾(Thomas Chippendale,1718-1779)是英國喬治時期家具界的泰斗,
他打破了長期以來以君主名字為家具風格命名的慣例,是歐洲史上第一次以平民身份冠名家具風格的大師,
甚至有著“歐洲家具之父”的美譽。
他的創作從18世紀30年代開始,此時正處于桃花心木時代,桃花心木受到貴族圈的熱烈追捧。這種木
材質地堅硬,性能穩定,便于加工和雕琢,使用壽命長,且木色古樸,紋理華美,與明清家具中常用
的硬木性狀類似。

同時,洛可可風格也剛剛取代原本的巴洛克風格,中國傳統家具也還只是進入歐洲人的視野。齊彭代爾
精準地捕捉到其中中國園林藝術與明式家具甚至中式建筑的精髓,將其化作自己家具設計中的靈感,制
作出了一大批帶有中國風味的家具。尤其是他以明式家具為藍本,為英國皇宮打造的一套宮廷家具,甚至轟
動了整個歐洲。英國王子購入的鄧弗里斯別墅中便有五十余件他的作品,其中最為珍貴的是一件紫檀木斷層式
書架。

鄧弗里斯別墅內景
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明式家具與才和早已在西方站穩腳跟的中國瓷器一樣,在國際市場中也能立于不敗之地。
在齊彭代爾的著作《家具指南》中有大量家具圖樣。僅以椅子為例,其靠背可分為三種:梯狀背、薄板透雕靠背
?阿利斯靠背(采用中式風格和哥特式風格窗頭花格式為構圖方式)。許多花格造型都來自于中國室內裝飾的屏門
窗格、隔扇、屏風等花格形式,齊彭代爾將其重新組合成新的圖形。

齊彭代爾設計 中國風靠背長椅
椅子的靠背上端常作弓形曲線,板面則多透雕作法。而椅的腿足常常前腿為彎腿,足底作球爪型,后腿
直通作靠背兩邊的立柱。其中的許多曲線風格與西方風格大相徑庭,反而更類似于明式家具中的“三彎腿
”且腿足上還多飾有回紋、菱形圖案等經典的中國風紋飾。
在《紳士與家具設計指南》中,還詳細介紹了幾種中國風格的椅子,有典型的在椅腿雕刻紋樣、靠背的
背板還常常是穿孔或透雕的回紋飾,并且可見中國寶塔頂的輪廓。床具和桌類家具的背板上也巧妙運用
了這一設計。

齊彭代爾作品 中國床 倫敦美術館
他的家具一別于巴洛克風格的奔放華麗,其結構穩固、線條細膩、不僅考慮到使用時的寬敞舒適,還顯
露出優雅精致之美,頗得明式家具的意蘊,也正因此,西方家具的審美傾向開始往輕巧舒適的人性化設
計靠攏,中國傳統家具在西方能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格林兄弟被譽為美國工藝美術運動的設計大師,他們從小便接受了木工與金工的培訓,通過與長期合伙
人霍爾兄弟的合作,留下了許多經典的建筑和家具作品。兄弟倆的作品不僅有著典型的西方風格,也融
納了許多的東方文化元素,以其代表作甘布爾住宅為例,其門扇、窗戶、燈罩上屢屢可見雕刻的花草紋
樣,地毯與裝飾木板上亦有樹木、祥云、鳥獸等圖案,這些都是東方文化中的經典元素。

格林兄弟設計的甘布爾住宅
除了細部裝飾,其房屋結構亦有吸納東方建筑的結果。他們于1902年設計的科伯特遜家的起居室中,其
開間窗戶的襯托和頂棚的細節裝飾,便是吸納中國和日本建筑體系中的梁柱結構的體現。甘布爾住宅中有
一件椅子最能體現其對東方文化的吸納。這件椅子的形制頗為方正,尤其是靠背板,搭腦為凸字型,線條
剛正利落,完全不同于西方家具中慣用的圓潤曲線與弧形,尤有明清家具的神韻。

在格林兄弟一生的家具作品中,幾乎許多椅子都是在中式椅子的雛形上,添加其他文化和風格家具的元
素,基于此,誕生了許多經典又富有格林兄弟個人特色的靠背椅、扶手椅、翼型椅和搖椅。

從小就在木匠作坊學手藝的漢斯·威格納(Hans Wegner,1914-2007)在參軍退役后進入哥本哈根的
工藝學校繼續學習設計,后來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橫掃了幾乎所有設計師獎項,是全球公認的最具創
造力且多產的家具設計師。出身于丹麥的他從設計理念開始便與西方他國側重不同,丹麥資源有限,故
而對于設計師來說,如何最大化利用好資源,是設計中的頭等大事。

漢斯·韋格納坐在自己設計的中國椅上
這正是北歐家具崇尚“極簡主義”的重要原因,同時,這一理念和蘇作家具中的惜木如金不謀而合,其內
在審美情趣,也不得不說是受到了明式家具中“致虛極,守靜篤”思想的影響,故而明式家具常被奉為極
簡主義的鼻祖。
而韋格納不僅精于此道,還對細節要求尤為嚴苛,正如他所說:“一件家具永遠都不會有背部?!?/span>故而韋
格納所設計的家具往往能夠做到各角各面都保持良好的觀感。1944年,他曾受命設計一種優美省料的扶
手椅,在多個方案被推翻后,他見到了明式家具的經典之作——圈椅,在一見鐘情的同時,他也因此而
茅塞頓開,設計出了“中國椅”、Y形椅。

韋格納作品中國椅
圈椅之于韋格納,正如不竭的靈感源泉。韋格納一見圈椅,終身都沒有放棄做與之相關的設計,其“Y形椅”、
“中國椅”、“古典椅”(肯尼迪椅)、“中國桌”中都可明顯看出中國古典家具的蹤跡,畢生設計中甚至有三分之
一都與中國椅有關。
他于1949年設計的“古典椅”,甚至被評論家稱為設計史上最漂亮的椅子,將中國明式圈椅簡化到只剩最基本
的構件,每—構件又被推到“多一分嫌重,少一分嫌輕”的完善地步,可謂是極致的刪繁就簡之作。韋格納的
“中國椅”,因簡明有力和干凈利落的風格直到如今還受到市場追捧,得到大量生產。
如果說其古典椅是圈椅的簡化壓縮版,那么他的另一經典“Y形椅”的設計就是對圈椅的改造之作。其融入了
現代家具的審美思維,追求輕盈和舒適,而且尤為百搭,可適用于幾乎各類場景。

韋格納作品Y形椅
侍從椅,這件椅子主要吸收的是明式椅具中的靠背板和搭腦造型,其靠背狀如衣架,可搭置衣物,故
又名衣架椅。不談其一物多用的功能性巧妙設計,單看其搭腦和靠背的造型與線條,其一順而下的流
暢自如,直線與曲線的自然連接,頗具明式家具的氣質風韻。

韋格納作品侍從椅
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北歐,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明清家具因其自身
的優秀超越了文化的壁壘,向西方人展示著自身無人可擋的魅力。有些人偏愛幾何形狀的紋飾,有些
人贊美或直或曲的線條,有些人欣賞精妙的結構形制,在西方家具大師的手中,明清家具的美與力被
拆解成各種元素重新糅合,再孕育出新的佳作。
美到極致,才能從一家私藏,變成眾心所羨的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