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清家具研習社 |
?
一生作詩四萬首的乾隆帝到處留詩落印,連珍寶器具都“慘遭毒手”,詩文雖不佳,
但若是把這些刻于器物之上的文字當成說明來看,也值得一讀。
?
?
?
?
眾所周知,乾隆帝一生頗愛寫詩,但具體到底有多少呢?據學者統計,共四萬余首。和清朝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對比,
《全唐詩》收錄了共二千余名唐代詩人的詩作,但這些總共加起來,也才四萬余首。僅從創作數量上來說,乾隆帝確實做到了以一匹千。?
若有人質疑《全唐詩》中收錄有缺,那我們亦可以乾隆本人的年齡作比較,乾隆帝生于1711年9月25日,崩于1799年2月7日,
一生共三萬余日,也就是說,乾隆帝從長成開始,不僅要處理每日政務和宮廷瑣事,每日還得至少寫兩首詩,才能達到四萬
余這個驚人的數字。
?
?
清?《弘歷是一是二圖》 故宮博物院藏
?
詩作雖多,卻在文藝批評界屢遭貶損,錢鐘書先生甚至在《談藝錄》中評價其 “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可見其不屑與厭惡。
先不談其文學性藝術性如何,在四萬余首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的是,乾隆帝屢屢為器物作詩文,甚至可以說是無所不詠。
宮中寶藏的前代佳瓷,他要作詩描寫,工匠新做的珠光美器,他也要作詩歌詠,甚至,還把自己寫的這些“器物說明”,以各
種方式永遠印刻到了器物之上,于是宮中便多了一大批“自帶說明”的器物。
?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乾隆帝寫的器物說明是什么水平。
?
?乾隆 · 家具?
?
首先便從我們最為熟悉的家具聊起,明清家具款識極少,且家具也并不是乾隆帝“留詩名”的主要陣地,會留下乾隆帝詩作的,
多半是和愛新覺羅氏家族傳承有關的物件。譬如鹿角椅這種家具,據統計,鹿角椅存世僅五件,其中四件都有乾隆題詩。這些
題詩分為兩種,一種是為先祖留下的鹿角椅題詩,如此件康熙親獵鹿角椅,椅背中心的木板上就有乾隆題詩:
制椅猶看雙角全,烏號命中想當年。
神威詎止群藩讋、圣構應謀萬載綿。
不敢坐兮恒敬仰,既知樸矣愿捐妍。
盛京惟遠興州近,家法欽承一例然。
?
?
清 康熙親獵鹿角椅 故宮博物院藏
?
翻譯一下就是看到這把椅子就想起了爺爺(康熙帝)當年的神威風采,甚至自己都不敢坐,也不敢在上面做什么漂亮裝飾,
這把椅子就是家族精神傳承的承載,是不可輕易觸動的。
?
另一種是在自己的御制鹿角椅上留詩抒懷,如這件用乾隆二十七年所獲大鹿角制成的鹿角椅椅背上方,亦有詩句鐫刻于上:
獵獲八義角,良工制椅能。
由來無棄物,可以備時乘。
詎是仙都遺,從思家法承。
夔夔戒倚側,棣棣慎居興。
休腦形猶曲,豐尖柔足征。
底須七寶飾,樸素審堪稱。
?
?
清 乾隆御制鹿角椅?故宮博物院藏
?
這首詩倒是先介紹了一下鹿角椅是怎么做的,又是什么用途,然后又提到鹿角椅能幫助修養身心、方便起居,最后又回到對鹿角
椅本身的夸贊。究其根本,實際上還是在傳承家族精神。這樣的理念并不僅存于鹿角椅上,在此件掛屏上亦有乾隆帝的御題:
我曾見趙霖六馬傳貞觀,立石像人人拔箭。????
數騎嘗冦陷陣中,凜凜英風千載羨。????
茲乃歌韓干試馬寫明皇,疑是溫泉初罷燕。????
挼鞍袖手顏微酡,兩人夾持尚兢戰。????
嗚呼,開創何雄守何弱,宴安酖毒忽爾忘天眷。????
漁陽鼙鼓來動地,難免蜀道崎嶇擁款段。????
畫圖所貴鑒戒存,瞿然撫古興遐嘆。??
?
?
清乾隆?紫檀木邊識文描金明皇試馬圖掛屏 故宮博物院藏
???????
這一段是乾隆帝觀《明皇試馬圖》有感而作,大意是懷古諷今,借唐明皇事跡告誡清朝王室子孫不要荒廢騎射,以免重蹈覆轍。
?
總的來說,會在家具上留下的題詩,多半是在家具上承載了家族的深意,承先祖、啟后人,家具上的器物說明讓我們看到了愛新
覺羅家族代代相傳的火炬。
?
?乾隆 · 玉器?
?
玉器絕對是乾隆帝題詩的主要陣地,尤其是盛世清平,國力富強,清宮中常運來和闐美玉,體制碩大,十分難得。乾隆帝命良工巧
匠量材施藝,設計雕琢,留下了許多精美玉山。譬如此件丹臺春曉玉山,重達1500kg,右下角刻有乾隆帝詩:
一幀堂門囗若屏,琢磨寫較筆還靈。
丹臺圖出曉春麗,石室名傳季道馨。
青質白章如沒色,鏤峰刻樹自成形。
仙童揉藥云衢返,太乙爐前守六丁。
?
?
清乾隆?丹臺春曉玉山 故宮博物院藏
?
這一說明先指明其位置,又夸贊了工藝,然后描述了一下玉山之景,有層巒疊嶂,蒼松密林作景,小橋上仙童采藥將歸,
煉丹爐前僮仆把守,把主要景象都悉數描摹于詩中,而沒有抒發自己的心志,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專屬說明。除了龐大玉
山,其他玉器亦能得到乾隆帝題詩,譬如傳下來的古玉,時人制作的一些精美仿古玉器,都會得到乾隆帝的賦詩一首。
?
如此件玉琮,內壁就陰刻乾隆帝作的《詠漢玉輞頭》:
所貴玉者以其英,章臺白光照連城。
輞頭曰漢古于漢,入土出土滄桑更。
鼌采全隱外發色,葆光祗穆內藴精。
是謂去情得神獨,昔之論畫貽佳評。
?
?
乾隆御題三節玉琮 故宮博物院藏
?
為這種古玉寫說明,乾隆首先從玉這一種類出發,極贊玉之美,然后話鋒一轉,道出自己對此件古玉來歷的認識,認為此
玉是漢代貴族車輦抬竿上的飾件輞頭。其歷經滄桑,外表不再有美玉的光華,而是全數內斂,深有古韻,使人起風雅之興。
?
?乾隆 · 瓷器?
瓷器亦是他施展“才華”的主要陣地,據統計,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瓷器中,帶有乾隆御制詩的約300件,可見其對瓷器之鐘
情。乾隆一生詠瓷器詩亦頗多,據郭寶昌先生統計,其中官窯最多,有70首,定窯其次,有32首。在清宮所藏前代名窯瓷
器上,我們便能發現其中一些詩作。如此件宋代的哥窯青釉魚耳爐,宮廷玉作匠師作楷書鐫刻乾隆詩作于爐之外底:
伊誰換夕薰,香訝至今聞。
制自崇魚耳,色猶纈鱔紋。
本來無火氣,卻似有云氳。
辨見八還畢,鼻根何處分。
?
宋?哥窯青釉魚耳爐??故宮博物院藏
?
因為此件瓷器是香爐,故而以香氣起筆,自宋到清,幾百年的時光過去,爐中還有淡淡余香,讓人不由得去懷想猜測過去是
誰在用它焚香。然后便開始介紹爐的形狀和色澤,青灰色加上魚耳造型,似乎有云氣氤氳,僅用鼻子識別的話都難以辨別香
氣到底來自哪里。以香開始,用香結束,可見乾隆帝在作詩說明時也放了些許匠心,可見他對此件古瓷器的賞識喜愛。
?
?乾隆 · 漆器?
明清漆器發展昌盛,達到了工藝頂峰,因其工藝繁瑣,向來只有名門望族才可擁有,前代或本朝漆器上也留下了乾隆之詩作。
在眾多漆器中,剔紅尤其受宮廷喜愛,如此件剔紅二層方盒,蓋內留下了乾隆于公元1783年所作詩:
靖難兵迴稱永樂,果園漆器制精良。
盒圖垂釣一老叟,廣孝應緣擬廣張。
?
明早期 剔紅垂釣圖二層方盒 故宮博物院藏
?
第一句乍看會覺得沒頭沒腦,怎么突然提到了靖難之役,實際上是在指明此件方盒制作時間是在永樂初年。“果園”
是指明初御用監在皇城內設立的官辦漆器作坊果園廠,專門生產雕漆和填漆。后一句指明盒蓋雕刻圖案,最后再升華
一下圖案主題,此圖是在倡孝道。交代清楚,邏輯嚴明,最后還由淺入深來個升華,當成詩看或許太過于淺白,但
當成器物說明看還是不錯的。
?
?乾隆 · 匏器?
匏即葫蘆,匏器工藝極為特別,是在葫蘆幼小時,就將其納入已制好的有陰文花紋的范模中,待其長成,與范模嚴
絲合縫,取出后就可以得到身帶陽文花紋的匏器。清宮中的匏器多為康熙時期所作,康熙不像乾隆,僅在寶愛器物上
作“康熙賞玩”四字,以顯專屬之權,而乾隆帝看到爺爺的漂亮匏器,心癢難耐,偏要在內壁髹黑漆刻上自己的詩:
葫蘆碗逮百年矣,穆如古色含表里。
摩挲不忍釋諸手,康熙御玩識當底。
昔時未審賜何人,其家弗守鬻之市。
輾轉茲復充供珍,是誠珍勝其他耳。
辭塵世仍如西清,碗如有知應自喜。
敬思當日圣意淵,不貴異物祛奢靡。
園開封澤重農圃,蔬瓠爾時種于此。
就模中規成諸器,神樞即契造物理。
對碗可悟見諸羹,幻海浮沉寧論彼。
?
清康熙?匏制乾隆御題蕃蓮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小小一碗,卻在內壁刻滿一首長詩,當乾隆的工匠屬實不易。此詩開頭仍然是先介紹歷史源流,過去康熙帝曾經賜給
了某人,但這家人卻沒有守住家產,把它賣了出去,輾轉又成為貢品再次進宮,故而比其他器物更有意義。如今仍然
和當年一樣,想象碗如果有意識也會因此欣喜,想到當年爺爺康熙不圖奢靡,而是種葫蘆制成此器,葫蘆在模型中成
就為各種模樣,這是一種多么令人驚嘆的造物之法啊。乾隆帝如今對著這個碗,自然生起無限感慨。
?乾隆 · 犀角?
?
犀角雕興起于明中后期,清代中期因乾隆帝喜愛,內廷犀角雕刻亦達到了鼎盛,甚至還出現了用玉仿犀角杯的現象。
在眾多犀角杯中,他最為喜愛的是明代尤通的作品,故宮中便藏有一件尤通所作犀角槎杯,杯腹中即鐫刻乾隆題詩:
照諸幸而逭溫氏,刻杯仍此遇尤家。
河源自在人間世,漢使訛傳星漢槎。
?
?
明末清初 犀角槎杯 故宮博物院藏
這首詩前兩句還是在夸贊尤通,而后兩句則完全偏離了此杯,而且還在自注中引用了《漢書·張騫傳》等史料,駁斥了張騫乘
槎到天河之說,認為河源是在人間,不在天上。在這一首詩中,乾隆帝由寫物到說理,竟然體現出了一點唯物主義的傾向。
?乾隆 · 宗教?
?
雖然在上一首詩中我們看到了乾隆的一點點唯物傾向,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古人都有著自己的唯心信仰,乾隆帝亦不例外,
他虔誠禮佛,與藏傳佛教有著密切關系。從康熙時起,每逢初春,西藏均會向朝廷進獻一種叫扎古扎雅的木碗,據清人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中載:
“扎古扎雅木碗,西藏所貢。
云草根結成者,能解諸毒……彼中貢品,此最為珍物也。”
乾隆帝詠扎古扎雅木碗的詩至少有8首,如此件木碗,碗底足上以銀絲鑲嵌楷書詩句:
木椀來西藏,草根成樹皮。
或云能辟惡,籍用祝春禧。
枝葉痕猶隱,琳瑯貨匪奇。
陡思荊歙地,二物用充饑。
?
清乾隆?札古札雅木碗 故宮博物院藏
詩中先介紹木碗來歷,然后又指明其辟邪納福的寓意和珍貴性,最后畫風陡然一轉,感嘆窮山惡水之地要用其充饑。
在這首詩的最后突然爆發出對民生的憐憫,或許是木碗背后的佛意讓他不自覺拿出了悲憫之心。在許多人看來,乾隆
這種處處留詩文的行為可以說是令人發指,其詩文質量不佳,還如小廣告一般深深烙在各種器物之上,甚至因此破壞
了器物本身的美感,正如明珠落土,美玉染塵。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紅樓夢,對于器物來說,器物無聲,僅承
擔形與色,它的美可任憑藏家解構,它的深意也可任憑藏家聯想,若僅僅把一個人的想法鐫刻于上,不免過于霸道,
限制了器物其他種美的可能。
器以載道,道乃形而上者。
?